空間,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之處。
以生活風格提案作為引導社會發展為使命的蔦屋書店創辦人、同時也是台灣蔦屋母公司CCC(註1)董事長增田宗昭,對於為人們使用空間場域的時間「賦予價值」這件事,非常在意。
在他《風格是一種商機》一書中,增田宗昭指出,勇於創新的人遇到挑戰,會願意重新從使用者也就是客人的角度出發,思考能不能創造有溫度、更美好的空間,然後著手進行改善。
這樣以人為本、創造攪動的空間價值革命概念令人感到共鳴,在台灣蔦屋今年甫於遠雄國際中心4樓完成、以「Third Place」為概念主軸的公共空間中獲得見證。
台灣蔦屋啟動遠雄總部的「第三地點」運動
除了已於今年初遷入的遠雄建設、遠雄營造、遠雄房地產3家公司之外,未來這棟總部大樓還將成為遠雄集團總部與關係企業進駐的大本營,4樓區塊的空間與選書規劃,則是台灣蔦屋首度嘗試為台灣的企業總部帶來的嶄新空間體驗。
針對設計概念,台灣蔦屋總經理橋本龍之介表示,現代人生活中,總是長時間地處於住家或是公司,但是精神上更期待一個不被打擾的第三地點(Third Place),就像TSUTAYA BOOKSTORE想透過選書及空間體驗,成為人們發現自我實現的場所。
他進一步指出,對企業來說,個人的成長就是企業的成長,更是文化的傳承。
秉持相同理念,提供更好的「Work-Life Balance」,在新的辦公室、共享空間可以努力工作,可以透過書籍充實個人生活,培養新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空間規劃希望滿足工作與休憩的需求,讓待在這個空間裡的人成為一種風景;選書規劃希望提供企業員工在工作及生活上適時的資訊,在工作與生活之前取得平衡。
基於這樣的想法,台灣蔦屋為遠雄集團的工作者們,創造出一個可以「共同習慣、知識交流、文化傳承」,並且具有永續精神的環境,有著咖啡吧台、大面書牆、綠色植栽與舒適的沙發,不僅讓總部大樓裡的工作者能夠轉換心情,也讓平常在全臺灣各地打拚的同事們,回到總部時,能有個歇腳充電與共享交流的空間。
隨著各單位的造訪與陸續遷入,可以感受到一股新氣象正在醞釀發酵中。
此外,台灣蔦屋也透過了選書手法為遠雄的建築案,帶來了新面貌。
大數據與生活風格雙手聯彈
遠雄晴川是一個位於文山區的預售屋建案,也是台灣蔦屋跨出商業設施,首度與建商合作銷售接待中心書籍挑選與建案內公共閱覽室及兒童遊戲室的案子。
接待中心從2020年9月開始運作,到2021年4月完成使命,而在2018年就主動提出要與台灣蔦屋合作的該案行銷團隊人員,最能夠感受到合作過程中的細節所帶來的巨大差異。
原本行銷團隊起心動念只想著要有書香味,讓空間裡擺滿書就好,沒想到光是前期接觸就足足開了8次會議。
參與其中的遠雄工作人員就說,「只提了一個東西,他們(台灣蔦屋)就會做出超乎我們想像的提案。」
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他們也觀察到「台灣蔦屋對於書真的很在行。
他們會透過會員資料庫提供文山區使用者的樣貌,就很好設定書單,速度很快!」
台灣蔦屋總經理橋本龍之介則是指出,社區的選書參考文山區主要人口的消費歷程,呈現出偏愛文學、工作類型的傾向,因此在選書的方向以該區偏愛的書籍吸引住戶,並搭配生活、旅行、飲食等各種生活的解決方案書籍呈現台灣蔦書提出的生活提案。
發現生活風格的場所,醞釀地方創生
隨著消費者開始進入場域後,台灣蔦屋還能針對來客的型態再進行書單的調整;當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來賞屋時,小孩有針對他們設計的選書可看,「小朋友就會自己找書,躺在媽媽身上看,這樣大人放心,小朋友也有事情做。」
總是在現場觀察實際互動的行銷團隊人員,還看到一個與過往接待中心經驗不同之處:「客戶待的時間比較久,」
屬性相同的消費者透過了這個接待中心聚在了一起,「他們會坐在吧檯區、長桌,談天聊地。」
一如橋本總經理在描繪台灣蔦屋想要為台灣的空間使用者創造的價值:是「發現生活風格的場所」,讓來到場域中的顧客也成為一種風景,讓顧客成為其他顧客的價值,在其中「可以看見很棒的人,同時也可以被很棒的人看見」。
一個場域,成為人們相遇、交流之處,從這裡再發展出對所在區域的影響力,這正是社區再造、地方創生的精神。
台灣蔦屋為晴川接待中心所選的書,不僅止於接待中心。
雖然2021年4月這個在「Google Maps上找不到的書屋」劃下句點,但是台灣蔦屋用心挑選的書,卻延展了當初的選書精神,去到了曾經在此駐足人們的家中,繼續發揮影響力。
這也讓人想起蔦屋書店創辦人、CCC集團董事長增田宗昭在1982年創業時寫下的〈創業意圖〉中,對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場域,期待扮演的角色——引動所在區域的交流與發展。
註一:Culture Convenience Club(CCC),文化便利俱樂部